登录/注册 搜索

文学采风专辑|李晓红:大枫树下,且看花开

发布时间:Aug 8, 2022 | 作者:罗田县文化馆


 大枫树下,且看花开
                                                           
                                    李晓红

       这个夏天,我的家乡李家楼因为一座新建的鱼鳞坝而红极一时,成了网红打卡点,刷爆了朋友圈和抖音平台。我和哥哥作为从家乡走出来的文化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家乡做点什么,于是便有了8月4日文友们在我的家乡相聚的画面。

image.png

       我的家乡李家楼村位于北丰河上游、大雾山脚下,三面环山,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当车子从县城出发,沿秀美的北丰河北上大约二十多分钟的路程便可望见一座雕梁画栋、古香古色的门楼。哥哥向大家介绍道:这就是李家楼门楼,它是进入李家楼村的标志,门楼刚刚完成了装修,安装了彩灯,到晚上门楼金碧辉煌,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是以村部为中心进行节点打造项目之一。

image.png

       穿过门楼,映入眼帘的是清清的河水自北向南横从村子中间穿过,河的两岸是宽阔的公路,路旁一排排整齐的景观树,树叶葳蕤,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一栋栋装修时髦的小洋楼错落有致,一盏盏太阳能路灯与仿古的拦河墙似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家乡的安宁;大红的丹凤朝阳塑像,昂首挺胸地屹立在村旁,那正是家乡人朝气蓬勃的样子;路旁的紫薇花开得正艳,紫红的、粉红的、玫红的,一簇簇的花在微风中张扬地摇曳着,似孩子们活泼的笑脸,欢迎我们的到来。

省药监局驻村工作队李队长和村党支部刘书记很热情地带着我们参观了大别山药业金银花基地、紫檀冲水库、村办企业罗鑫锁业公司。刘书记向我们介绍了李家楼村围绕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在大力发展产业基础上对人居环境整治进行提档升级,以村部为中心开展节点打造情况,通过支部引领、资源整合和引进能人回乡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和手工业,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实现了强村富民。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使我很是欣慰,特别是昔日的荒山一年四季盛开着金银花,村民忙碌地采摘金银花;在罗鑫锁业有限公司厂房,村民们在各自岗位上紧张有序地忙碌着,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

image.png

       参观完紫檀冲水库,我们直奔网红打卡点——鱼鳞坝。据了解该坝投资170多万元,既保障了农业生产用水,又使之成为网红打卡点。每天都有从周边县市慕名而来的游客,游客的车停都无法停放,村里不得不紧急新建停车场。心心念念的鱼鳞坝,夏日纳凉好去处,岂能错过。同行的美女没有平日的扭扭捏捏,踮起脚尖,撩起长裙,嘻嘻哈哈跳到水里;老少爷们更是无所顾忌地在水中嬉闹着,调皮地用手捧起水扬起一串串水花,我们的衣服被溅起的水花淋湿了也全然不顾。哥哥成了专职摄影师,年纪稍长的几位老师则斯文地在一旁笑着拍照发朋友圈或抖音,记录美好时刻。或许此刻,岁月有短暂的轮回,我们则在水花中回到了儿时,成了在家乡清清的河水中玩耍的少年。本以为玩水是少年的专利,哪晓得我们这些“老孩子”经不住夏日一掬清凉的诱惑,玩得不亦乐乎,直呼“不虚此行也!”

image.png

       光阴荏苒,岁月沧桑,时光模糊了记忆,手指间溅落的水花触动了我记忆的闸门。鱼鳞坝上方气派的门楼见证着家乡的变化:门楼近年才有的,上世纪80年代前,那里矗立着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枫树,树冠五六丈高,树干须两人合抱。大枫树枝桠横生,虬枝突兀,郁郁葱葱,婀娜多姿,遮天蔽日,宛如一把巨伞,斜插在家乡的河埂上,在几里外的地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是大雾山脚下几个村的前方、百姓出行的必经之路,老百姓前往县城都要从此而过,行人遇上暴风雨就地躲雨,站在树下就不怕雨淋。在烈日炎炎骄阳似火的盛夏,这棵大树营造一片绿荫给人们带来一丝阴凉,小时候经常结伴而行,到大枫树下玩耍、采野花。 

       大枫树远近闻名路人皆知,曾是家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重的是它成了家乡一株地理标识和辨别东西南北的风向标,是进入李家楼村的标志物,久而久之,成了李家坪村与李家楼村交界处的地名。那个年代交通工具只有班车,从县城到李家楼的班车一天只有早、中、晚三趟,班车到李家楼就停在大枫树下,村民在大枫树下候车。没有钟表的年代,班车的喇叭响声被当做时间点:早班车到了,母亲催着我们快上学;午班车来了,我们该放学回家吃饭啦!晚班车到了的时候大约是下午放学的时间。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里,能坐上一次班车是奢侈的,村里有不少老人从没坐过班车,没去过县城。贫穷限制了人们的行动,去县城五毛钱一张车票难住了多少英雄汉。我的祖父和父亲在县城上班,周末很少舍得坐班车回家,经常是坐上村里运送货物的拖拉机,一路颠簸回家,为的是节省5毛钱。

image.png

       时光是有记忆的,为改善村民生活,家乡先后在河面上建起了三座两车道的水泥大桥。漫步在家乡宽阔的水泥桥面,往事历历在目,以前家乡是年年防洪年年防不胜防,每次发洪水都有农田被水打沙压、房屋垮塌、桥被冲走的事故发生。记忆最深的一次是我上初二的那年,那天正好是期末考试,我和村里的几个同学像往常一样去上学,天下大雨,住在河东的我们到位于紫檀冲水库右侧的李家楼中学必须要过河。当我们来到河边时,汹涌的河水快要漫过桥面,当时的桥由一块块两米宽的水泥板连接而成。河边有不少观望洪水的村民,他们都说不能过河,当时没有电话,学校没有通知放假,我们又想着期末考试重要,不顾他们的劝说,硬是一起过了河,到了学校才知道,老师正在想办法通知放假,等我们在老师的护送下来到河边时,远远就望见桥被洪水冲走了,河边的好几家商铺也被冲垮了。无奈之下,老师带着我们又返回学校,另想办法。吃过午饭后,学校联系了紫檀冲水库工作人员,还是在老师的护送下,我们去水库准备坐船到位于水库溢洪道上方的大人冲村过桥回家。这个路线需坐船然后翻过几个山,再过桥回家,经过三个村,大约十余里路。简单的小木船,水库水位非常高,为安全起见,小船一次只能坐四个人,每次老师必须护送,这样一次只能送两个学生。都是第一次坐船的懵懂少年,不敢望混浊的水面,有的吓得大呼小叫,真是为难了老师,做好思想工作后,来回好几趟才转移到溢洪道左侧安全地带,然后我们结伴而行,傍晚时才安全到家。母亲着急得哭了,多年之后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大枫树的存亡是家乡变化的见证。家乡的河道狭窄且弯弯曲曲,遇上洪水季节,河道泥沙堵塞,洪水泛滥,农田被水打沙压。苦于年年防洪年年难免洪灾之苦,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家乡几个村联合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将从李家楼到长塘坳的弯曲的老河道改直。大枫树恰好在红线内,于是,村民忍疼割爱,砍掉了大枫树。裁弯取直后的河道发洪水的次数减少了,家乡赶上了城乡一体化的东风,交通设施不断改善。大枫树虽然不复存在,旁边已是笔直的高标准水泥公路,路边栽种了桂花、紫薇、木槿花、月季……一年四季,鲜花不断。每次回家从此而过,我都要透过车窗向外望去,看到养眼的景观树和清香扑鼻的鲜花,想起那棵大枫树,似乎它依然屹立在那里,隐隐约约看见枝桠丛中的鸟儿群起群飞,叽叽喳喳声此起彼伏。

image.png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河水,这就是我的家乡……”腾格尔高亢优美的歌声在我耳边回响。我的家乡山清水秀,一年四季鲜花盛开:春天,百花齐放,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桐花,幽香的兰花、蔷薇花,还有很多知名或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初夏,满山满坡的板栗花馥郁芬芳;秋天,遍野的野菊花、苦菜花如夏花般灿烂,;冬天,家乡的乌桕树、枫树叶被风霜浸染,胜过“二月花”,开满了田边地角、沟沟壑壑;如今,家乡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实现了“乡村美”“生态美”。回到家乡,虽然再也见不到记忆中的大枫树,但大枫树的地名依然存在,那里有气派的门楼。更令人惊喜的是那盛开在山岗、田畴间的金银花,一株株娇小鹅黄的花儿争先恐后地怒放着,将乡亲们的心事乐开了花;还有那鱼鳞坝上翻腾的浪花,飞珠溅玉,晶莹剔透地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啊,朋友,来吧,到我的家乡来看花吧,看看这漫山遍野盛开的富裕之花,看看流金淌银的北丰河,笑逐颜开的幸福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