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大河流韵 岸山藏宝

发布时间:Nov 21, 2019 | 作者:大河流韵 岸山藏宝


大河流韵 岸山藏宝

罗田文旅 2020-04-17原文


大河流韵 岸山藏宝

—— 罗田县大河岸镇非物质文化、特产文化和文物遗址研述

大河岸镇位于罗田县域东部,总面积156平方公里,境内三面环山,中部为开阔的丘陵河畈,义水河、汤河、横河三条水系分布其间。境内现有小㈡型以上水库8座,大小塘堰600余口,森林覆盖率为86.9%。这里盛产粮、棉、油、栗、桑等等,有罗田“粮仓”之称。大河岸镇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好地方,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朴实的民风孕育出丰富多彩、鲜明厚重的各类文化遗产。



戏曲乐舞文化

清末至民国时期,我县境内东腔、汉戏、皮影、说书等业余演唱团体众多。建国后,各种曲艺更为活跃。大河岸镇的戏曲乐舞文化以“东腔戏”、“皮影戏”等非遗为主。

1

东腔戏

有一个等式是:哦嗬腔+黄陂孝感方言及音乐=楚剧,“哦嗬腔”即是东腔戏。大河岸镇为东腔戏的重要发源地。县志记载:东腔又名东路花鼓,俗称“哦嗬腔”,源于本县罗田河中上游,在“罗田畈腔”及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形成,并吸收了高腔的声腔和部分剧目,为本县流传最广的地方戏剧之一。演唱时不用丝弦,只用人声帮腔和鼓伴奏。东腔形成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二百多年在本县相传不绝,兴盛时期班社甚多,名角毕列,许多地方出现“三里五台”、“台上唱台下和”的景象,并先后流传至英山、麻城、黄冈、浠水、蕲春等地。清末和民国时期,较有名的东腔班社有白庙河枫树铺黄继清班、大河岸的李明发班、邓国良班。东腔剧目除吸收了部分高腔剧目外,也移植其他剧种剧目,但在结构和表演方法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主要特点是大量吸收民歌小调,将小调内容分别插入剧本里,浑然一体,别有情趣。东腔剧目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之说,但实际数目则超出数倍。1956年县文化科召开艺人座谈会,组织挖掘剧目300多个,整理出270多个,小调480多个。其中很多是搜集于大河岸镇。

2

串堂


串堂又叫“围鼓”,主要是唱弹腔(汉戏),演唱时,中央摆三张桌子,挂上布围,正面坐着乐队,演唱者围着乐队,桌上竖一写着戏名的牌子,唱完一出换一个牌子。剧中人物分角色演唱,有的一人唱几个角色。串堂为常设戏曲组织,属业余性质,基本不串乡,除本地有名望的人家婚丧喜庆请出演唱外,一般都在驻地活动,且不售票,其观众主要是当地中、上层人物。民国年间,大河岸高庙戏班“继新堂”在本县较为有名,常上演的有《白蛇传》、《陈世美》、《打鼓骂曹》、《宝莲灯》等剧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便无人传承下来。

3

皮影戏

皮影戏又名“影子戏”,皮影以牛皮雕形,彩色妆饰,身高尺余,双手指、颈后和脚上均系有竹签。演出时,在长条桌上竖起约一米见方的白纱幕,幕内点燃油灯,操纵者手执皮影竹签,使皮影身贴纱幕进行“表演”,演唱者和乐队在幕后配音,观众在幕前观赏、建国前,本县皮影戏以唱戏剧为主,也唱东腔,演出常与东腔班合并,通常是下午唱东腔,夜晚唱皮影戏,名曰“两开锣”,当年大河岸李明发班较为出名。

4

畈腔、劳动号子

畈腔是一种多调式民歌,发源于本县义水河中上游(含大河岸)。因适合田间作业时歌唱,故名畈腔,以“歌儿”、“挣音”、“盘腔”三大类组成。吐词用罗田方言,发音用小嗓(喉部发音)。其曲调高亢嘹亮,节拍自由悠扬,最高音可达小组字“5”音。演唱时最少要二人以上,一人提牌子(领唱),一人打背弓(接腔),所有人拗蔸儿(齐声唱和)。

劳动号子是劳动者劳作时所喊唱之歌曲,多为喊唱相兼,故名。本县流行的有榨油号子、打石号子、打夯号子。民清时期白莲河、义水河、新昌河流域还有拉纤号子。大河岸是义水河上的重要码头,拉纤的、放排的劳工很多,所以这里拉纤号子非常流行。劳动号子曲调较单一,节奏明快,即便小调入号也唱得铿锵有力,音调既有低沉、亦有高亢,唱词丰富,有民歌小调、戏文、故事,也有即兴创作。

插秧锣鼓是旧时插秧时节,主人请专人敲锣打鼓唱山歌,以为助兴,提高效率。唱的是山歌歌词,也有即兴创作,曲调较多,歌唱时,插秧者不时接音,并附以哦嗬声增添气氛。建国后,此种活动少见。

5

民间音乐、歌舞

民间音乐有打击乐、管弦乐、丝弦锣鼓、道场音乐、佛教音乐。民间歌舞有狮子舞、龙灯舞、采莲船、蚌舞、大头舞、莲湘等等。

民间武术,美术



大河岸镇民间有习武之风,武士众多。进士河在明、清两代便出武举人三名;清末将军赵连科满门武将;清末武术家王枝干会拳术,犹善轻功,能站在篾席上渡江,鞋袜不湿,篾席不沉,名震江淮大地。

美术方面:民国年间,古楼冲王叔言先生,执教美术,不仅善国画,而且对油画、烫画、炭墨画、水粉画都有造诣,所画山水、人物、花鸟、鱼虫都栩栩如生,其烫画远销德国。

特产文化

大河岸镇物产丰富。所谓罗田三宝——蚕吐丝、蜂酿蜜、树结油,还有著名的“三大贡品”:罗猪、罗米、罗桔梗,以及板栗、药材等,大河岸镇不仅全有,而且有的只出在大河岸。

1

罗猪

 罗田猪肉因食用时味鲜美醇厚,历史上曾作为贡品进贡过朝廷,因而定名为“罗猪”。特色:身短、头小、蹄细、毛纯黑,一般体重在100公斤左右。饲养方法:单户饲养、熟食精喂、单个圈养或放养。一般每户每年饲养一头至两头。加工:猪宰杀后,其后腿用松烟熏烤至赭红色,俗称“松烟香腿”。食用时其色、香、味俱佳。

2

“罗米”

“罗米”是本县出产的一种红色大米,因历史上曾作贡品贡献过朝廷,遂定名为“罗米”。“罗米”的产地在大河岸花银岩的一个山冲,海拔高度约500米,总面积4至5亩。为一季中稻,生长期长,一般于农历四月上旬浸种育苗,五月中旬栽插,八月底成熟收获。禾高83至100厘米。需肥量少,抗病虫能力强,平均亩产150至200公斤左右。“罗米”外壳与常规稻相同。去掉谷壳,米粒成绯红色,去掉米皮后,变为肉红色。不易碎,有油光,其蛋白质含量高于一般大米。该米熬粥,糍而不粘;煮饭,松柔可口,有独特的清香味。

3

“罗桔梗”

桔梗是本县名贵药材之一,主要产于大河岸的汤河、城关的石源河及县北山区。所产桔梗根条粗壮,肉层肥厚,药用效果优于一般桔梗,故中药界素有“罗梗”之说。

4

板栗 

本县板栗在春秋、战国以前即开始有人工种植。品种多,色味独特。罗田板栗果仁中含淀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以及维生素A、B、C、B2等物质。所含蛋白质比大米高30%,脂肪比大米高20倍。板栗分布于全县各地,以大河岸、北丰、平湖、河铺、大崎、胜利为主产区,而数大河岸品种最多、产量最高。有深刺大板栗、大果中迟栗、中果中迟栗、羊毛栗、六月苞、乌壳栗、中果早栗、中迟栗等。

文物遗址遗迹



大河岸镇古文化遗址遗迹丰富,自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时间跨度达六千多年,共计34处,分别为:位于滚石坳村民国国学大师王葆心墓(省级文保单位),北宋祖孙三代燕国公王世规墓、枢密副使王韶墓、宁远军节度使王厚墓,新石器时代的走马岗遗址;南家山村清代的祖祠、赵氏祠、巴图鲁将军赵连科祖墓、撞鼓岩寨遗址;月山庙村清代的王员舞墓,明代的王荣夫妇墓,宋代的王举正墓;罗家咀村西周时期的乌龟笼遗址、团山垴遗址,新石器时代的罗家铺遗址;汪家咀村新石器时代的郭家咀遗址,清代的熊弟均夫妇墓;雷家村新石器时代、西周时期的胡家遗址,清代叶氏祠;柏堂村明代的刘应春墓,西周时期的牛王庙遗址,清代的姚氏宅、西冲桥;汤河村新石器时代、西周时期的仓库岗遗址和时代待定的姚家咀墓地;闵家河村商、周时期的船形嘴遗址,明代的望英寨遗址,周代的苦求遗址;枫树村明代医圣万密斋墓(省级文保单位);许家山村新石器时代、西周时期的老鹳窝遗址、商周时期的冯家湾遗址;花银岩村明代的银花岩遗址;黄泥咀村新石器时代的大学遗址;许家畈村商、周时期的冯家塆遗址。全县七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河岸便有两个。丰富的文物遗址遗迹更是大河镇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渊远流长的有力佐证

(本文部分内容搜集于《罗田县志》1998版,《罗田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选》、《罗田文物遗址遗迹“三普”资料》)。

编后:为推动我县文旅事业跨越发展,罗田文化和旅游局首届领导班子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坚持科学布局,统筹推进,在凤山、大河岸、九资河、胜利、河铺、三里畈等五个乡镇分别打造“文旅综合服务中心”,形成“一主五副”格局,实现文旅公共服务体系的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本文以“大河流韵,岸山藏宝”为题,对大河岸镇非物质文化、特产文化和文物遗址风貌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资料详实,底蕴深厚,不仅对挖掘和传承我县非物质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更对我县打造文旅综合服务体系提供了支撑,丰富了内涵。

保护文物遗产刻不容缓,传承华夏文明不遗余力。

让文化遗产完整无缺,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文字:文物和非遗保护股 罗锋  

编辑:朱诚   编审:彭国留    监审:史伟



喜欢本文

就点个“在看”啦


精选留言

用户设置不下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