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十大名人文字介绍
一. 王鼎(?-1650)
王鼎,字定安,明末抗清的主要首领,大河岸曹家冲人。明天启七年(1627)考取举人。曾任大冶县教谕、河南洧川县知县、河南按察司佥事及监军道等职,因其廉洁奉公,身边只有一筐衣物,故又有“王一筐”之名。明末清初,他率领蕲黄四十八寨义士,为了恢复明朝江山,与清朝军队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艰苦战斗,共指挥大小战斗二百多次。南明桂王任命他为兵部尚书,总督凤阳义军。明治七年十一月(公元 1650年)王鼎率义军在太湖与清军决战,终因寡不敌众被俘,他宁死不降。同年,与家人一同遇难。在反抗民族侵略和压迫的斗争中,王鼎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历史颂歌。史书上把他和文天祥、史可法等并列为民族英雄。
二. 万密斋(1499-1582)
万密斋,名全,罗田大河岸人,明代著名的医学家。
万出身于医学世家,自幼天资聪颖,8岁能吟诗。明嘉靖七年(1528)中县学廪生。后科场失意,乃随其父习医术。他继承了父亲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技。行医50余年,足迹遍及鄂、豫、皖 、赣、间 陕等省,医治的人不计其数。
万在继承家学的同时,注重临床实践,医学造诣甚深,尤精于切脉、望色。对疑难病症,善于辨析和诊断。儿科方面,他在家传十三方的基础上,归纳出小儿的三种病因,提出不滥吃药、以预防为主的见解;在妇科方面,阐明妇女的生理 、病理特点,强调培补气血,调理脾胃的重要,在中医妇科史上有深刻的影响。他发明的 “万氏牛黄清心丸”,至今仍为治小儿急惊风的良药。 万注重于分析病情,灵活运用古方。其处方是施药少而疗效好,创造了不少起死回生的奇迹,因而被时人称为 “神医”。
万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总结和整理了祖辈和自己的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写出了《万密斋医学全书》,共100余卷,约150万字,是中国医学史上继《千金要方》后的又一部中医学全书 。它汇集并发展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医学成果。既有基础中医理论和医学典籍的阐述,也有关于疾病的预防 、保健 、养生 胎教等方面的论述,深入浅出,论证精辟,施方简要。全书中的许多篇章,是借诗词歌赋的形式叙述,脍炙人口,对后世和海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万密斋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贡献多、影响大,故他辞世后,是用“京畿御葬”的形式,安葬于家乡大河岸广家岗。 乡民自愿筑祠于墓旁作为纪念。
清康熙皇帝追封万密斋为 “医圣”。
三. 张振武(1877-1912)
张振武,又名春山,石桥铺四口塘人,曾寄居竹山县。他是中国同盟会最早的会员,是武昌起义的领导人之一。 张从小颖悟非凡,后考入湖北师范学校,开始接触革命思想。后东渡日本求学,研究政治、军事、法律。其时,孙中山先生在日本倡办同盟会,张参加了这个组织,并被分配负责湖北的组织工作。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徐锡麟在安徽起义,张自日本回国,先到安徽协助其活动,因受清统治者通缉,遂隐蔽到教育界,兴办学校,组织体育会,借此以联络革命志士。接着同孙武、高尚志一起组织机关部,张担任理财部长。为了购买军火,张多方筹资,并变卖家产。
清宣统三年(1911)八月,设在武昌小朝街和汉口汉兴里的机关部,决定起义。八月十九日傍晚,按照张的部署,起义军一举攻克了清督署,占领了武昌城。 因其胆识过人,大家都推举他为总参谋长、军务部长和次长等职。 为辛亥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国元年(1912),黎元洪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趁张在北京之机,密电袁世凯,以“吞蚀巨款、蛊惑军心,勾结土匪、破坏共和”等罪名,对张横加诬谄。张于八月十五日惨遭袁世凯杀害,时年35岁。
四. 余三胜(1802-1866)
余三胜,京剧鼻祖,表演艺术家,原名开龙,字起云,僧塔寺九资河滥泥畈人。幼学汉戏,工老生。清嘉庆末年赴天津加入“群雅轩”票房。 道光初年入北京,隶“春台班”,后曾为春台班台柱。至道光中期,蜚声梨园。
三胜精文墨,善口才,文武兼长,富于创新。 在徽调汉剧合流形成京剧的过程中,首将汉调皮黄和徽调皮黄相结合,并吸收昆曲梆子的演唱特点,创作皮黄唱腔;又揉西皮、二黄、“花腔”为一体,创制二黄反调。 在念白上,将汉调基本语音与京、 徽语音相结合。 成为京剧的奠基人之一。
三胜善于以唱腔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把青衣小腔融于老生唱腔之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为后辈所仿效。 时与程长庚、 张二奎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都门杂咏》有诗云:“时尚黄腔似喊雷,当年昆弋话无媒;而今倚重余三胜, 年少争传张二奎。”天津第一代泥塑匠张明山塑造余三胜饰 《黄鹤楼》 中刘备泥塑一座,被京剧尊为 “祖师爷”。 其代表剧目有《四郎探母》、《空城计》、 《捉放曹》、《黄鹤楼》、《摔琴》、《碰碑》、《战樊城》、 《取成都》、《乌盆记》、《桑园寄子》等。 尤以《定军山》、《卖马》著称。同治五年(1866)逝世于天津。
五. 周锡恩(1852-1900)
周锡恩,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伯晋,罗田县平湖乡古羊山人。晚年迁居石源河。 周锡恩出身农家,幼年颖悟,未成年即考取秀才,二十四岁中举,1883年中进士,被授翰林院编修。因其“文思敏捷,才情奔放”被推为江北才子深得湖广总督张之洞的赏识。周锡恩不仅才智过人,而且还是一位爱国名士,深受后人的敬仰。他极力主张“变法图强”、“整治朝纲、振兴国运”。他曾奏章朝廷,在《变法通论》中,提出了“学有千年不变之道,政无百年不变之法”、“抑思我君我祖之所以兴者,岂非革前代之弊乎”等见解,对后来的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先后在罗田县、黄州创办书院,首开义理、考据、经济、词章四项课目,以倡导新学,主张“今日之学,必择前人所未有,后世所不可无者之为之”,开启了一代新学风。
六. 肖方(1907-1931)
肖方,革命烈士。原名肖大椿,1907年出生罗田落梅河肖家冲。14岁时离家到黄州、武汉等地读书,继而进黄埔军校学习。在此期间,肖方接受马列主义思想。1926年,他回到家乡滕家堡,积极开展革命宣传工作。他是中共罗田第一个支部的组织委员,后当选为罗田县农民协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中共商罗麻特别支部书记。1929年5月,领导了著名的“立夏节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二师,肖方任该师九十七团团长,此后,又历任红一军第三师副师长、师长,中央教导二师师长,红四军十二师副师长兼三十四团团长等职。他带领部队屡建战功,受到徐向前的高度赞扬。1931年,在“肃反"运动中,被张国焘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河南光山白雀园,其时年仅24岁。
七. 徐寿辉(1320-1360)
徐寿辉,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罗田九资河人,以卖布为生,为人疏财仗义,常以经营所得扶危济困。他常年走南闯北,目睹元朝官吏的腐败和农民的困苦,还了解到北方白莲教的发展态势,料定元朝气数将尽,改朝换代已是大势所趋,便立志推翻元蒙统治,拯救苍生。元至正十一年 1351年秋,他聚集数万人马在大别山天堂寨举义,以头裹红巾为标志,号称红巾军。红巾军一举攻取了罗田县城。九月,打败了元朝威顺王宽撤不花,攻占了蕲州和黄州,并在蕲水县城建都,即皇帝位,国号“天完”,定年号为“治平”,设置统军元帅府。
徐创立政权后,提出了“摧富益贫”的口号,得到广大贫苦农民的拥护,因而深得民心,队伍很快扩大到百万人,纵横驰骋于长江南北,控制了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以及福建等广大地区。当时有首民谣:“满城都是火,官府到处躲; 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进行了长达11年之久的艰苦卓绝斗争,沉重打击了元朝反动统治集团。
八、余叔岩(1890-1943)
余叔岩,,又名余小云,余紫云之子,余三胜之孙,艺名“小小余三胜”,生于北京,著名京剧老生。 叔岩幼时跟随父亲住天津侯家后,攻习文武老生,后以“小小余三胜”的艺名演出 《捉放曹》、《当锏卖马》等剧崭露头角,继而誉满天津。
青年时期,嗓音曾一败不振,遂回北京修养, 得以从前辈名家钱金福、王长林等进一步研习京剧的表演技巧。 尤其是拜谭鑫培为师后,其表演艺术大有长进。
民国四年(1915),叔岩重新登台。此时能演出一二百曲新的剧目,他在继承师长、祖父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十分注重细节的刻画。叔岩文武兼长,唱腔刚健苍劲而又婉转细腻。 他能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唱腔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他丰富和发展了老生的表演艺术,而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谭派和余派的主要传人。
民国二十年,叔岩与梅兰芳发起组织“国剧学会”,并附设“国剧传习所”,为京剧艺术理论的研究及其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民国二十四年,叔岩疾病缠身,不常演出,只灌制了十八张半唱片给京剧声腔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民国三十二年,余叔岩病逝于北京,终年53岁。
九、王葆心(1867-1944)
王葆心,字季芗,号晦堂,大河岸古楼冲人,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方志大家、教育名家、藏书家、爱国主义革命先贤。 自幼勤奋好学,成年后入黄州经心书院读书,府考以经学第一名录取秀才。后入两湖书院深造。先后受聘为潜江传经书院、黄梅调梅书院、罗田义川书院院长。光绪二十九年乡试中第三名举人,拣选知县。光绪三十三年举贡考试名列第一。调往京都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兼图书馆编纂。后任学部主事,并被礼部聘为礼学馆纂修。其间发愤撰《宋季淮西六寨纪事》《蕲黄四十八寨纪事》,搜遗辑逸,宣扬民族气节,鼓励人民抵御外侮。 民国元年(1912)任湖北革命实录馆总纂,旋任任湖南省官书报局总纂,继任北京图书馆总纂。民国11年后,任湖北国学馆馆长、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及武汉大学教授。 民国21年,任湖北通志馆筹备主任兼总纂,广搜博览全国志书达1400余卷,撰成《方志学发微》一书。民国26年退居罗田故里,任罗田县志馆馆长,着手民国《罗田县志》的编纂工作,并以《发挥初期异同荟笺》等著作,抒发自己对侵略者的仇恨。民国33年,抱病前往天堂寨实地考察。因过度劳累,归家半月逝世,享年77岁。
王葆心治学谨严,主张义理、考订、词章三者并重。其著作涉及经学、方志学、地理学、史学、文学、编纂学、教育学、生命科学等方面。晚年于方志一门致力尤勤,遗著达170余种。
建国后,罗田县人民政府重修王葆心墓,将董必武亲笔题写的挽联“楚国以为宝,今人失所师”以表列墓门。湖北省文史研究馆为其撰文立碑纪念。
十、王韶(1029-1081)
王韶,北宋战略家、政治家、军事家。字子纯,湖北罗田人。嘉祐进士,熙宁时礼部侍郎。足智多谋,富于韬略。初任新安县主簿,后为建昌军司理参军。熙宁元年(1068),上《平戎策》3篇,提出收复河(今甘肃临夏)、湟(今青海乐都南)等地,招抚沿边羌族,孤立西夏的方略,为宋神宗所纳,被命为秦凤路经略。他在渭源等地设市易司,以经商获利治理好当地万亩荒田。朝廷提升他为著作郎,后改任太子中允、秘阁校理。熙宁四年八月,主洮、河安抚司事。五年五月,采取招抚之策,使青唐羌族首领俞龙珂率所属12万人归附。宋以其地建通远军(今甘肃陇西),王韶兼知军事。七月,破蒙罗角、抹耳水巴等族。旋潜师趋武胜(今临洮),败部族首领瞎药,降其部落2万户,以武胜建熙州,迁熙河路经略安抚使兼知熙州。六年三月,进取河州,部族首领木征败逃,其部将结彪以城降。继平定归附的羌部叛乱,升枢密直学士。九月,取宕、岷(今宕昌、岷县)二州,叠、洮(今迭部、临潭)等州部族归附,招抚羌民30万帐。七年初入朝,木征乘机复围河州。王韶速返熙州,批亢捣虚,直趋定羌城(今广和),出其不意,连破结河川(今甘肃临洮北)额勒锦与布沁巴勒等部族,断其与西夏通路木征被迫率 80 余部族首领出降。八年,任枢密副使,不久因政见不和降职,出知鄂州。元丰四年病卒。